唐人街之形成,乃因為早期華人移居海外,成為當地的少數族群,在面對新環境需要同舟共濟,便群居在一個地帶,故多數唐人街是華僑歷史的一種見証。唐人街確實創造了一種環境,使華人感到舒適和安全。秘魯的唐人街形成原因與美國地區的唐人街不盡相同。
首都利馬的“唐人街”位於市中心繁華地段,即現在的甲邦街(Calle Capón)、巴魯羅街(Jirón Paruro)、華亞嘉街(Jr.Huallaga)一帶,因為這裏是該國最大的華人聚居地,才被秘魯人稱為“中國城”(barrio Chino)。當時的華人在現今中央市場附近聚集自成一區做小本生意,剛開始是從事閹雞及切肉批發的工作,這也是Capon街的由來(Capon原意為閹雞場),後來發展出其他商業活動。如從中國、香港、美國或歐洲進口茶葉、瓷器及絲綢之類,比較帶有異國風味的東西,那兒也設有同鄉會、批發店、中藥鋪、五金行、雜貨店及住家等等。以前沿著這塊區域四周,可以看到鐵軌旁聚集一些賣豬肉或家禽的小攤販,偶而也會看到服裝入時的男女仕紳來來往往在街上購物,買些進口的新鮮玩意兒。
一九五O年代的唐人街一到晚上就人聲鼎沸。因為利馬市各階層的人都以約在唐人街享受道地的中國美食為樂,聆聽不同風格的音樂,在當時唐人街有裝飾豪華的中國餐館,是許多達官貴人、政府官員及外交使節宴客的首選之地。另一方面因為這兒有多樣化的點心、食品也吸引著他們,並將到唐人街喝早茶、逛市場、吃點心視為流行的指標。
一九六八年祕魯軍政府當政思想偏左,因此利馬市有錢有能力的人都往外移,政府便開放允許原住民遷入,他們集中在市中心唐人街附近擺攤生活,也造成唐人街環境複雜化。
一九七一年,中國駐祕魯大使劉宗翰在中國城籌建了一座宏偉的中國式牌坊,上題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牌坊看起來莊嚴體面,充滿中國建築之美。華人社團組織與利馬都市計畫局並攜手重新整修了唐人街的街道及造景工作,地面上並鋪設紀念地磚,讓民眾可以留下紀念,使中國城在秘魯更具特色。
一九九九年為了慶祝華人移民秘魯一百五十週年,利馬市政府與秘華協會合作重新再整修一次,加入更多觀光文化的元素及商家的特色。改造後的唐人街增添了路燈、石凳、售貨亭,地面上鋪上了十二生肖圖案的地磚,一個有著濃郁東方特色的唐人街呈現出來,唐人街變得漂亮了。出資方黃氏超市集團運用商業化管理手段,把短短一百公尺長的唐人街變成了寸土寸金的寶地,小小的地磚刻上你最值得紀念的日子,既美化了市容又可有收入來維護保養唐人街,可謂一舉兩得。秘魯的唐人街已由破爛髒亂的代表一躍成為利馬市現在的觀光重點。(林佳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