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林中文學校上課地點(於市區內一所國民小學)
照片提供:張鳳圻
重返首都柏林,寒冬已過,地表逐漸褪色,碎雪夾雜著灰濛砂石。
柏林面積為巴黎之九倍,其空曠遼闊可想而知,移民者紛踏至此,造成1/5的德國人即具移民背景。據載2008年德國8210萬居民中有1560萬為外來移民,佔人口比例19%(希望之聲,2010),柏林被稱為伊斯坦堡以外的第二大土耳其人城市,一點也不為過。
透過中文學校劉桂蓮校長的連繫,筆者有幸口訪車博士。談話主題包括自身經驗分享、於現行中文學校之觀感與期許,並對台灣近年來推行之數位教學提出建議。中國北方人,外文系背景,負箕德國,時逢東西德時期後輾轉進入大學執教,與柏林中文學校劉校長結識多年,亦曾任教該校,故每逢談論中文學校的發展總有聊不完的話題,亦是百感交集。隨中國大陸政經實力日益攀升,大量中國移民遍跡各地,彼岸中文學校市場需求量超過台系中文學校,於是此消彼長,雙方互相拉鋸。
為此,車博士願站在學子的立場提出正簡併列的教學要求:「孩子是一張白紙,學習語言還有許多無限的可能,純談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在往後中文求學歷程中與全世界接軌。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提供孩子學習資源,開拓他們的未來發展。」學校曾經輝煌,我們不願意她僅如蓮花開落,劉校長、車博士與各家長教師都付出大量的關懷與對學校的愛惜。
面對數位時代的來臨,從傳統走向創新是一條必經之路。台灣僑委會、資策會對海外文教中心與僑校的轉型提供許多協助與支持,如博士所言e化教學是為輔助教師,使學生課後有機會於家中自習,即便各校實際情形互異,德國物價昂貴以及普遍中文學校為租借教室,我們依然秉持積極樂觀之態度,尋求台灣相關部門的合作。數位化亦使教師掌握更多教學方法,對於華語師培工作功不可沒。
此外,也力推教師研習營等相關活動,「正音」的必要性與急迫性,學生如何說得一口漂亮道地的華語,而基礎文法應從初級班切入,語法有其必要性。相較於德文文法之龐雜,中文文法之於德國學生(華裔、非華裔)絕非艱澀。同時,中德文化差異亦須一再包容與尊重,柏林為德國多元文化集散地,她的生命力給予移民者無限的發展空間,當中文學校的現實考量可藉由資策會之產業分析與推論得到最佳效益與支持,車博士與筆者的共同結論皆是:「我們衷心希望柏林中文學校能更好!」(張鳳圻訪談記錄)
車慧文博士
作家、柏林中華文化學會會長、德國國際佛光協會督導
最高學歷:柏林自由大學漢學與教育學系博士
經歷:德國之聲電台中文組編輯、科隆大學漢學系講師、柏林自由大學助理教授、馬堡大學漢學系專題研究教授、多所大學兼任教師、創立德國國際佛光協會
專長:中國語文學與中文教育、游於藝的中文教學
(資料來源為:德國中文學校聯合會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