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虹老師是土生土長的菲律賓華人,能夠講流利的華語、英語、閩南語和菲語,讓人好生敬佩。
她中四畢業後,在中正學院修讀和福建師範大學合作的2+2中文系課程(在中正學院讀兩年,之後到福建師範大學念兩年,考取大學文憑),領取全額的獎學金(免學費,每月還能領到生活費),畢業後必須到華校任教至少三年。今年是玄虹老師已邁入教書的第二年,教初中二年級華文。她第一年在僑中學院教書,今年起才到目前任教的義德中學教書。她透露,僑中是一所重視華文教育的學校,英文課安排在早上上,中文課安排在下午,每周有十五節華文課,每節四十分鐘;義德中學每周上五節華文課,每節五十分鐘。
我問玄虹老師台灣讓她想到哪些人、事、物?玄虹老師的回答讓我有些驚訝,因為台灣讓年紀輕輕的她想起了蔣中正。原來玄虹老師在菲律賓的中正學院念大學,台灣很自然的就讓她聯想起蔣中正了。台灣對她而言,也是美食和偶像劇的代名詞。這是因為玄虹老師的外公外婆來自台灣,從小媽媽就規定不許看菲律賓當地的電視節目,必須看台灣或大陸的節目以保持她們對母語文和文化的認識,真是用心良苦。當問及她對中國大陸的觀感時 ,她表示會想起品質不好的貨品。
菲華教師的待遇和福利因任職的學校而定。義德中學是天主教學校,也是一所貴族學校,教師的福利和待遇都較好。教師的教學年資、教學節數、訓練的學生是否有得獎等都會決定教師的等級、加薪和獎金。近幾年僑中學院開辦中文系,但是反映不太熱烈。菲華商聯總會每年也會提供獎學金和生活費讓華文成績優秀的中四畢業生到大陸修讀四年的大學課程,條件是畢業後須回國教書五年。據她個人的觀察,選擇和商總簽約的人比較多,至於是什麼原因,她也不確定。值得慶幸的事,菲律賓的華校是教育部私立學校教育局管制下的私校,文憑獲政府承認。而她在中正修讀的2+2課程同時受到菲律賓和大陸政府的承認,回國後就能立即投入教學的工作。
玄虹老師是「中英文」大學畢業,英文大學畢業又是怎麼一回事?原來中正學院的校長認為學生必須要把握雙語的優勢,於是鼓勵中文系學生也修讀大學英文課程,早上上英文課,下午上中文課,考取中、英文文憑。雖然玄虹老師的英文課程因為到大陸而中斷,她回菲後早上仍修讀英文課,下午教書,修完了英文課程。所以玄虹老師也具備教英文的資格,讓人佩服。她表示,如果沒有的年輕教師投入菲華教育,再過幾年就會有很多資深的老師退休,青黃不接的問題就更難解決了。當地也有短期的師資培訓班,由校聯籌辦,主要是邀請台灣的老師來菲培訓華文老師。近幾年來,大陸很積極派遣福建師範大學的大四學生(志願者老師)到菲律賓教書一年,當作畢業前的實習。玄虹老師認為這些老師的教學效果不一定好,因為他們沒有實際的教書經驗,也未必能和學生有很好的溝通,教室管理有時會出現問題。
上世紀70年代實施的教育菲化案對菲華文教育造成猛烈衝擊,迫使華文學校成為把華文當作單一語文科教授的學校,華校也不能限收華裔子弟。華文課的內容包括課文、閱讀、作文、口試、會話和綜合(品德教育),要在有限的課時內涵蓋這些教學內容實在不容易。玄虹老師透露,在義德中學,華文只是副科,不獲學生的重視。她剛到義德時,就有一位學生用英語問她既然會說英語為何埋沒自己的才華,當一位華文老師?這讓玄虹老師覺得相當無奈。這也難怪,畢竟華語對這些孩子而言已經不是母語了,對華語文也沒有特殊的情感了。
整體而言,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行,但寫作的能力非常弱,寫作時得在腦中用英文打草稿,再翻譯成華文。玄虹老師說,有些學生沒有基本的華語口語能力,所以有些學校會安排用閩南話教小一至小四的孩子,到了小五、小六才以華語教華文科。若學生的程度差,她必須用閩南話解釋(學生的閩南話掌握得比華語好),再沒辦法就用菲語或英語。她認為教學時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學生沒興趣學華文,覺得課本內容枯燥乏味,希望台灣政府能在這方面提供一些協助。她目前使用的是《初中華文》,內容多與台灣有關,還包含了古詩和散文,都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她表示,學生一般對神話故事、自然科學內容會比較感興趣。
可幸的是,一班三十五人中,有五至八個學生對中文很感興趣,成績也好,讓她感到欣慰。一些經濟條件不錯的學生,還會主動到大陸參加夏令營,她們回國後對中華文化有更濃厚的興趣。有些家長重視華文教育,會付補習費聘請華文老師當孩子的家教,老師們通常用課餘的時間在學校為小孩補習,每班大約有六到八位學生。
談及簡繁體教學的問題,玄虹老師回憶在僑中學院念中小學時,繁簡字都學,但現在的僑中學院已採取簡字教學的方法。中正學院的師資主要來自大陸,所以教科書都是簡體字版。義德中學還是堅持以繁體字為主,但若學生寫簡體字,老師不能將之當作錯誤,但會希望學生能改寫繁體字。玄虹老師說,她的兩個妹妹一接觸漢字時學的是簡體字,對繁體字並不熟悉,也寫不出來。
為了解決學生學習興趣低落的問題,玄虹老師以遊戲和讓學生欣賞影片的方式教學,也會私底下和學生聊聊,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她認為通過看電視節目的方式學中文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因為大部分學生在家裡都能收看到台灣和大陸的有線電視節目,學生能夠藉此訓練自己的聽力和對中文字幕的理解能力。義德中學就規定老師們每學期都必須讓學生欣賞中文影片。我問及義德是否有強調中華文化的薰陶,得知義德中學有一個讓學生接觸中華文化的社團,活動內容包括剪紙﹑製作燈籠等,對中華文化有興趣的學生會主動報名參加。
玄虹老師表示,若台灣和菲律賓華校能夠合作開辦大學中文課程,必定有助於解決菲華教育師資短缺的問題。菲律賓的華文老師就像抵抗同化洪流的中流砥柱,希望有更多像玄虹老師這樣優秀又具有使命感的年輕人能夠投入華文教育界中。加油,蔡玄虹老師。(尤思怡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