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提供:思怡
蔡老師告訴我這是他第一次到台灣來,他覺得台北非常都市化,台灣人的生活方式和香港人差不多。此外,台灣的空氣比菲律賓好,環境也比較乾淨。未到台灣之前,他想起台灣就會想起好吃的鳳梨酥。
蔡老師出生於香港,在香港小學接受中英文雙語教育,也在那段時間打下了堅實的中英文基礎。相信在那個年代,蔡老師可是難得的雙語人才吧(蔡老師還告訴我,他還通曉閩南語、菲語、粵語和日語,真了不起!)。12歲的蔡老師跟著雙親移居到菲律賓,在當地接受教育,並考取了菲律賓中正學院英文部商科市場管理大專文憑。蔡老師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成為人師。有一次他當老師的鄰居幫學校找代課老師,便請蔡老師去代課,沒想到蔡老師教出了興趣,一教就是23年。
目前蔡老師同時在靈惠學院(基督教會學校)和乘願紀念學校(佛教學校)兩所學校教中文。靈惠學院設有幼稚園到大學的完整體系,約有四千名學生,是一所規模相當大的華校。大學部是在兩年前開辦的,設有中文系。該校的副院長(也是院長夫人)是台中人,所以堅持學校應以繁體字教學。乘願紀念有幼兒園、小學部和中學部,學校的規模較小,每班學生約十幾名。早期的靈惠學校規定受聘教師必須是基督徒,後來因師資短缺才放寬受聘條件。由於蔡老師是基督徒的緣故,他除了教課文、會話、作文和書法課,星期天還須在主日學課堂中教導基督教教義。非基督徒老師星期天雖然不用教學,但必須參加查經班。乘願學校也有教導佛教教義,由校方聘請專任宗教導師負責。
菲律賓各校都非常重視英文教育,學生也不重視華文科,每天只上兩小時的中文課。再加上學生在學校同時得學習英語、菲語和華語,學習壓力大,華語課又在下午進行,即使想學,也難以專注學習,結果學習效果不好。若學生不能理解所教的內容,蔡老師只好用英語進一步講解。靈惠中學之前使用僑委會編的《菲律賓華語課本》對當地學生而言太難,學生只好死記硬背,自然覺得枯燥乏味,興趣缺缺。自從去年改用了新編的《生活華語》,適合學生的水平,也強調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頗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不過,華文科的成績並不作學生升學成績的考量,因此很多學生還是認為用不著學華文,學不好也無所謂。偶爾會出現菲裔學生學華文學得比華裔學生好的情況。
可喜的是,蔡老師說有部分家長還是非常重視華文教育,鼓勵孩子學好華文。他所教的學生中,每四十位就有五到六位對華文有濃厚興趣。很多學生只有父親或母親一方為純華裔,若家長在家中不以華語和子女溝通,具華人血統的學生在學習華語上不具優勢,同化情況非常嚴重,讓華文教學更不易進行。為了培養學生對華語文和文化的興趣,蔡老師會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觀看中文影片、聽中文歌曲,還用唱歌謠的方式教唐詩呢!他服務的學校有為學生舉辦朗誦比賽、翻譯比賽、講故事比賽、歌唱比賽等,可惜學生的反映並不熱烈。他認為長期、較有組織性的學生社團活動或許能更有效地吸引學生學習中華文化。
談及菲律賓華文老師的福利,每年僅能領一個月的花紅。教師的薪金是按照年資而定的,新任老師的薪水一般是一萬五千菲幣(一萬台幣),資深老師的薪水以三萬元菲幣為頂限,發展較好的學校所給的薪水一般比較高。一些老師會以擔任家教的方式增加收入。教師到了65歲就可以申請退休,學校會給退休金總數十幾到二十萬不等。若老師想繼續教學可向學校申請續聘。
近年來,中國大陸和台灣都會派教師到菲律賓教書,中國大陸方面是派遣志願者老師來菲,而台灣則派遣替代役男老師支援。中國大陸來的志願者老師一般只能通曉普通話,和學生、家長的溝通都出現一些問體。另一方面,無論是大陸或是台灣派出的老師,鮮少有實際教學經驗,尤其在課堂管理方面會碰到一些問題,而替代役老師對教學的熱忱也不足,未必能達致良好的教學效果。(尤思怡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