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明字義有助於正確用字──教育部國字辨似參考資料介紹
中文字裡音同、義似、形近者頗多,造成不少用字的困擾,如「魯魚亥豕」(將「魯」、「亥」誤寫成「魚」、「豕」)這個成語便說明了形近導致訛寫的狀況。教育部為協助大眾正確用字,故於部分語文工具書中提供了辨似說明。
其實在造字原則的六書中,轉注、假借即為就形音義的近同衍化造字,可見「互用」原來就是用字方法之一。然而,因為文字主要目的在於溝通及記錄歷史,這樣的「互用」仍必須以共同認知為基礎,才能有效的傳達訊息,所以,用字時仍宜依循共有規範,正確使用。尤其在這資訊發達的時代,大家多利用電腦製作文件或寫信,在使用注音輸入法時,常因未在同音字中正確的選擇用字,以致產生「琳郎滿目」(琳琅滿目)、「百感焦集」(百感交集)這樣的訛用,久而久之,甚而較正確用法更為為通行。但中文字最大的奧妙在於以形載義,訛用之字便無法明確表義,換句話說,若能掌握詞語真正的義涵,也就能夠正確的選擇用字。如「琳琅滿目」原義為「美玉眾多」,引申用來形容「滿眼所見都是珍美的東西」,所以「琳琅」二字俱為「玉」部,訛用的「郎」字義為男子,「琳郎」則無法傳述「美玉」之義;另外「百感交集」意指「各種感受交錯混雜」,「焦集」的「焦」則無法傳述此「交錯混雜」義。此外,在形近混用的部分,如「『裨』官野史」(稗官野史)、「病入膏『盲』」(病入膏肓)皆為訛寫之例,而若溯其用字之源:「稗」為田中雜草,故以「稗官」指雜說;「肓」指人體心臟與橫隔膜間藥力無法到達之處,故以「病入膏肓」指無可救藥。若能如此掌握真正的詞語意義,或許就能避免以「盲人」之「盲」為「肓」、以「裨益」之「裨」為「稗」。
為協助民眾正確用字,教育部整理了較易混用的詞語用字,並在《國語辭典簡編本》(http://dict.concised.moe.edu.tw/)、《常用國字辨似》(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iansz/f9.html)等語文工具書裡提供了「辨似」資料,如上述之「琳琅滿目」等用字說明,均由其中摘要。其說明的角度,就是由詞語義涵切入,說解用字原理,使讀者在「知其所以然」後,就不容易發生錯用情形,教師亦可作為教學參考,對於「教」與「學」均有相當的助益,各界可多加利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