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ICICE 2011精彩片段】基於華語教學需求之科技輔助教學
海外中文學校全力發展數位教學的階段,是否迷失方向或忽略教學為本的重要原則?在甫落幕2011年「第七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的「基於華語教學需求之科技輔助教學」座談會中,有許多一針見血且精闢的見解。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教授信世昌一開始就提出海外華語教學在數位教學的需求為何?
中國華東師範大學漢語教師培訓基地主任張建民教授認為,閱讀和寫作需要數位科技協助教學,聽力也需要數位科技,但會話練習就可以不需要數位教學。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衛友賢教授指出,會話是即時的感覺,當時的情境會有不同的會話產生,因此,會話練習未必一定要用到數位教學方式。字彙該如何用的語言知識可以採用科技幫忙,例如可透過統計來調查出字彙的常用頻率,但該如何用還未發展出來。美國舊金山州大現代語文系助理教授林秀惠博士表示,對高班的大學生而言,可採用數位教學的是紀錄短片。
信世昌教授認為,目前華語數位教學的科技運用應該進行減量。衛友賢院長認為,科技有時會對教學帶來干擾,當科技帶進教室時,整個教學生態已經需要改變,但這種影響性往往被低估;事實上,如果要選擇一流設備還是一流老師來教學?答案是明白呈現的。
會場開放會人士提問時,隱約引發對華語文數位教學的兩類看法,一類看法認為在進行數位教學過程中,海外中文學校老師投入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學習數位工具,忽略人本教學的精神,只追求科技工具運用而未精進語言教學的技巧。一類看法認為要接近學生,當學生越來越沈迷在數位科技中,老師們應該更瞭解數位教學,從中吸引學生透過數位科技對華語學習更有興趣。
美國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謝天蔚教授提出,已有很多學術論文證明手寫信與寫E-mail沒有太大的顯著差異,所以數位教學的存在還是有必要性。但提出一些華語文數位教學中的反省:網路資源被浪費,大家往往一窩蜂去開發某類同性質的數位教學內容,當熱度一退,網路資源就立即萎縮下來,並未做到網路資源的共建與共享。
與會的學者提出華語文數位教學雖然相當熱絡,但缺乏詳細而科學化的數據去瞭解華語文數位教學的問題。張建民教授坦承,教學過程缺乏研究,教學地區的特性也沒有被掌握。衛友賢院長指出,如果放到醫學領域去提問:華語文數位教學要如何改進?將會是一個沒辦法回答的問題,因為醫學界發明一種新藥都會問到什麼病、什麼癥症及什麼情況下?該吃什麼樣的藥、劑量是多少?
現階段華語文數位教學並沒有相關的研究,此外,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具有互動性,不是單方面的想法及做法,教師與學生兩方面都必須被考慮進去。華語文教師利用數位教學進行華語教學時,應該有時候要停下來觀察教學與學習兩方的情況,再運用洞察力發現其中的問題,進而尋求改善方式及技巧,這樣才能對華語文數位教學的教學品質有所改扇。(97級廖賢龍現場記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1)名揚四海:林口的我們 (29)
- (2)海納百川:課程相關內容 (36)
- (3)四海一家:焦點人物訪談 (152)
- (4)八仙過海:海華組成員集錦 (35)
- (5)學海無涯:學術活動資訊 (191)
- (6)文江學海:華語文教學資源 (131)
- (7)海國圖誌:海華研究資源 (63)
- (8)四海遊蹤:海外實查報導 (7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