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泰北華文教師余柳金】默默耕耘在泰國華文教育的前輩


任教於曼谷市立娜鑾(泰文)中學余柳金老師是位六十八歲的潮州裔女士,在她身上擁有著泰國近一甲子以來海市蜃樓般褪變的影跡,與泰國潮州人在暹羅這個國家奮鬥的歷史,訪問余老師讓人彷彿雙手捧著哈利波特的「活報紙」,往事歷歷浮現紙上!

余柳金老師任教於成立已有七、八十年的曼谷市立娜鑾(泰文)中學,學校規模從幼稚班到初中三年級,八百多名學生;前(2009)年在教務主任的堅持下,才開始在全校的課程當中增加華文教學,現在有兩位中文教師:一位負責小學部的華文課程;一位負責中學部的華文課程,余老師就負責中學部的所有華文教學課程。因為娜鑾的華文課程才剛起步二年,在課時和教材的安排上都還屬於嘗試階段,每個班每週只有一堂華文課,教材也無法使用坊間一般的教材,只能教師自己蒐集資料,自己編排適用的教材,兩位華文教師間相互支援、提供意見、共同成長;學生們由兩年前的不認同到現在的接受態度,讓余老師忐忑的心也日漸撫平。余老師表示自己在選輯教材時,最常引用的書籍就是中華會館送給她的「五百字說華語」,這本書包含有中、泰語的發音和好用的詞語,余老師特別推薦給初學華文的泰籍人士。

娜鑾(泰文)中學的主任雖然很有意要發展華文課程,但是學校的其他條件並非如想像中的給予支持;因此,對華文課程並無中長期的計畫,對師資的聘期也無法給予肯定,華文教師有著隨時都可能離任的心理準備,正因為如此兩位華文教師都不敢建議校方使用某種統一的教材,以免浪費公帑。當問及中國是否曾提供免費教材時?余老師堅定地回答:「每個國家編的教材都有其特色和優點,免費送我當然接受;也有某位校長說要代我聯繫中國大使館,但截至目前為止,我未曾與中國方面聯絡教材的事。」

參加華文研習是余老師最感興趣的事,尤其是中華會館常會將一些相關的活動訊息寄給她,讓余柳金老師與華文維繫著超過一甲子的感情。余老師驕傲地對我說:「我就讀的普正中學,就是中華民國的(僑校)呀!到現在我都還在參加中華函授學校的課程呢!這兩年也都會鼓勵娜鑾(泰文)中學畢業生,不要因畢業而終止對華文的學習,年輕人都會上網,我就推薦他們加入中華函授學校的課程。」真是中華函授學校的忠實粉絲!

由於父兄對華文的嚴謹態度,影響余柳金老師在從事華文教學工作的態度,教學相長的過程,讓余老師樂在其中:「當娜鑾的老師打電話來邀約的時候,自己不假思索就答應了,含飴弄孫的年齡還能為鍾愛的華文效力,是很感恩的事呀!」

余老師表示:目前在娜鑾的教學工作,最大的困難是在於課時太少,正因為課時太少,所以教材的編寫就顯得相當重要;「如何編輯教材」、「如何搜尋編輯素材」也成了余柳金老師相當期待的課程。「多媒體」雖然帶來豐富的感官學習,是華文教學的新趨勢,但是娜鑾目前的條件還不適合,而教師自己的能力也還不夠!余老師笑著說。

對於泰國遍地開花的「孔子學院」,余老師表示是有接觸過但是沒有互動,即使如此堅定地擁護中華民國也無法不承認「漢語拼音」是主流的發音系統。余老師說,當年在普正就學時,學的是注音符號和正體字,直到七、八年前才讓自己重新學習「漢語拼音」和簡化字以因應曼谷華文教學的市場需求,也因此參加中國在天津大學舉辦的「泰國華文教師研習」。即使如此,余老師還是強調正體字比較漂亮,尤其是書寫書法時,一定要寫正體字才有韻味。

余老師對僑委會(泰華文教服務中心)的印象非常好!她通常是透過「中華函授學校月訊」去涉獵台灣發生的大事;她說:一般人對台灣的印象還是很好;最能代表台灣的是誰?余老師堅定地說出「國父」二字並滔滔而談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神色充滿崇拜,任何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情緒。談到返台升學的管道,反而是令她納悶的事,余老師說在其週遭有多位家長都送自己的子女到台灣來學習華文,包括她自己的學生,這令她頗為訝異!雖說是訝異但語氣中卻充滿雀喜和驕傲?!

現在您是不是也發現正雙手捧著哈利波特的「先知日報」在閱讀呢?對這位經歷泰華社會對華文教育大起大落的前輩,在「中國志願者」隨處可見的曼谷,還堅持著內心的那份認知矻矻耕耘於華文領域,真是令人感動!(98級卓素慧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