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他山之石】「99年國際事務青年人才培訓計畫」心得

Gordon Brown老師以一本童話故事演示蘇格拉底教學法(Socratic Method)


來自台灣的十五位華語教師獲選參與99年教育部第一批甄選到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訓練課程,之後並於華府文教中心進行教學實習及參加種子文化教師的培訓以及參與國際事務青年會師華府,展開豐富的參觀行程。


一.與網路相連--21世紀的語言教師

時時與世界上最新的教學資訊接軌,善用各種教學資源和工具,讓自己成為一個與網路連結的教師(Networked teacher),以面對我們的Networked student,已經是最新的教育趨勢。喬治梅森大學為學員們安排為期四天的電腦課程。課程重點是針對科技工具在外語教學課程上的應用。四天的課程大致包含兩個部份:(一)各種影音呈現工具的使用(二)線上教學資源。

台灣的教師們應該學習並利用這些工具和教學資源,或者在師資培訓裡都必須包含科技這一重要的課程內容。當這些軟體工具和資訊都是可以在線上免費取得之際,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在這一波科技與教育整合的時代中落後或放慢腳步。

二.當前外語教學法

21世紀外語教學的重點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培養學生能理解另一種語言的文化訊息,並能以口語及書面等溝通模式表達意見和觀點。教師須利用各種教學技巧營造動態、協同的語言學習環境,以目標語作為大部分的教學使用語言是訴求的重點。

若說美國老師喜歡肯定或讚美學生,梅森大學的Dr.Fox無疑是第一名的。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不是“You are so great!”就是“That’s wonderful!” Tien Jie來自中國大陸,她以流利的英文授課;帶領我們參觀設於校園內的孔子學院並指導我們如何評估教材;在教學演練過程中,指導我們寫教學計畫並傳授實際教學技巧。Gordon Brown老師為了讓我們理解Reflective Thinking(反思)用於教育的理念,要求同學們針對國家藝廊內的兩幅畫作寫詩,每天寫學習日誌(Learning log)、閱讀並討論杜威的教育理念和反思精神。老師在課堂上以「交互教學法(Reciprocal Teaching)」、「玻璃魚缸談話(Fishbowl)「蘇格拉底教學法(Socratic Method)」,用一連串相關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不斷地修正觀念。

告別喬治梅森校園,我們來到位於馬里蘭州蒙郡的華府華僑文教中心(Culture Center of TECRO)駐點實習,內容為海外華文教師舉辦為期三天(8/6、8/7、8/8)的「海外民俗文化種子教師研習營」、教學實習、參觀並聽取代表處和軍事團的業務簡報(一日館長)。這段期間接待我們住宿的是負責中文學校的熱心僑胞的家。

繼2009年的「海外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培訓」計畫在華文教師圈獲得熱烈迴響後,僑委會今年暑假在全美十一個城市擴大舉行。我們跟著六十二名學員參與了部份的課程內容,製作傳統風格的香包與粽子香包、體驗太極劍和金箍棒棍法的精神與樂趣、製作重陽糕、學會竹板舞「舞林秘笈」、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服飾金箍棒棍法、製作細如髮絲般的龍鬚糖。

由於中心的文宣效果不錯,吸引將近四十位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報名華語課程。我們設計了三個文化主題的課程:十二生肖、國劇臉譜、七夕情人節,按學生年齡層設計不同的活動。團隊合作的實踐和臨場反應的練習是教學活動上不可或缺的。此外,活潑有趣的活動設計有助於引發學習動機,永遠是受歡迎的。

所謂的「一日館長」是參觀並聽取代表處和軍事團的業務簡報。當本組(華語文教學組)請教有關華語文教師能為國家做什麼的時候,長官回答說,現在美國政府機關的一些與中華民國友好的官員當中,很多人是因為當年曾經派到台灣學習中文,因而對台灣有一份深厚的感情,看來華語教師也是很好的外交家。中午,飽餐一頓頗富盛名的軍事代表團牛肉麵,豪邁的廚師軍官為我們預備的這道牛肉麵是一個多月來我們吃到最富台灣家鄉風味的一餐。

八月十三日是「大會師」的第一天,下午三點三十分「大會師」正式開始,駐美代表處代表、副代表、僑委會副委員長、幾位僑務委員和華府留學生、媒體記者均出席參加,我們真覺得有些受寵若驚,感到政府對這次「國際事務青年人才研習」活動的重視與支持。駐美代表處袁大使並以過去在美求學之經驗勉勵我們除了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以多元學習累積課堂以外之經驗,把此行所學所聞應用於自身專業領域,並貢獻社會。(97級林貞君巡迴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