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課程心得】語言老師怎麼教文化

  2008年 10月,一堂教學法的課程中,老師談到一個話題,阿拉斯加地區早期以前當老公的好友來家的時候,老公會讓老婆在朋友過夜時陪著睡覺,大家頗感新奇談論起來,有位學生問道:「那老婆朋友來過夜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讓老公陪朋友睡覺?」師生笑成一團結束這個話題。如果是教文化,應當怎麼教這種文化? 有幸在2008年9月20日一場青輔會舉辦的活動中,聆聽到台灣藝術大學阮昌銳教授的演講「台灣民俗、節慶、在地文化之關聯」,阮教授提到愛斯基摩人有個風俗,老公好朋友來家過夜時,會讓老婆陪著這朋友一起過夜;對照台灣的一個島嶼在早期也有類似風俗,老公可以允許老婆結交幾個男朋友,台下聽眾莫不稱奇。
  阮教授進一步解說,這兩個地方都是屬於漁獵社會,男人負責出外覓食,女人負責在家照顧老小,在大自然的環境中,男人一出門可能就再也回不了家,那麼一家老小該怎麼辦?這種風俗就是有託孤的意思,如果男主人再也沒回家,希望朋友把自己遺留下來的老婆及一家老小都當成自己家人來照顧。
在這些地區沒有雜交的風俗文化下,男女主人要為後代而有這種作法,其內心的煎熬與不捨實在是今日的我們難以體會。
  文化只有解釋恐怕還是難以讓人真正瞭解,為什麼他們不那樣做?為什麼他們不這樣做?一堆的為什麼?為什麼?
  阮教授又再一進步解說:中國是農業社會,「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型態是跟漁獵社會完全不同,農業社會人民很難體會早上出了門,晚上回不了家的情境,但漁獵社會完全不同,小時候學的課文:「天那麼黑,風那麼大,捉魚去 為什麼還不回家?」就已經描述出那種求生存所要付出的代價。
身為一位語言教師所教的東西,很多是要面臨歷史、文化、社會的事件,該如何去教?在阮昌銳教授演講中,清楚看到其脈絡:首先要能解釋其真正原因,再來是進行差異比較。從兩個完全不同的社會型態比較,就更能瞭解另一個社會文化差異的原因,再一次又是老師常說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組的課程或許看似無關華語文教學,但在這方面的確加深學生對華人社會更深層的認識,是否有關呢?應該是學生認知與未來實際工作中是否碰到情形來證明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