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的年度盛會再度上場,對於還算是在海外華人研究領域這道門外面的我們而言,是一窺這些學者專家的功力及有機會可當面請益的絕佳時機,敝組報名人數超過全組學生的三分之二,這種自動自發的行為也不負師長們平常耳提面命的期許吧!如果要濃縮兩整天的研討會內容精華,實在是件很簡單的事,只要…
看到張存武教授的照片及知道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任弘幾乎全場聆聽,就可知道這場年度盛會的精華在那裏。
張存武教授的研究水準及治學態度已經是各界所稱道,但只要看張存武教授兩個整天完全專注聆聽每一位論文發表人與評論者的內容,就不難知道學術研究的方法是什麼!打個廣告─「態度」。
任副委員長本身已具備歷史研究的學術水準,再加上全球趴趴走去執行僑務的多年實務經驗,仍然是幾乎全場坐定在第一排仔細聆聽每一與會者的發言;事實上,根據學術狗仔隊的觀察,任副委員長全場參與研討會活動的紀錄還不止於這一場,又很輕易地看到─「認真」。
什麼樣的「態度」與「認真」的程度決定做事與研究的水準,兩位與會人士正足以詮釋這場年度盛會的精華,每位論文發表人及評論者,甚至台下聽眾的發言都展示這個領域研究者的內涵。(至於後排那一、兩位拼命閉目點頭稱是的學子,基本上算是從窗外經過的路人甲。)
「海外華人之文化變遷與文物維護」國際學術研討論是2008年12月13及14日(週六~週日)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舉行,主辦單位為:中華民國行政院僑務委員會、海外文教基金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及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會議由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陳鴻瑜進行大會專題演講「海外華人的變遷與適應」,還有來自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及台灣等18位學者發表論文或報告,涵蓋海外華人研究的不同領域及地域,對於海外華人領域有興趣的一般民眾或學子們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聽到精闢而深入的研究成果。
平常看人家的論文都常有入寶山的感覺,現場聆聽論文發表更是確定自己不會空手而回,從發表者或是說故事地娓娓道來、或是結構清晰論述、或是旁徵博引闡示,都遠勝於自己拿著一篇論文拜讀的效果,更何況還有可當面請益的機會,對於莘莘學子無疑是絕佳學習的機會,恐怕短短兩天研討會下來的功力遠勝於平常在課室中學習效果的倍數還不止,更重要地是資質聰潁或是運氣降臨者的任督兩脈就此打通。
研討會的終了之前,大會執行者也是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的湯熙勇博士也呼籲,海外華人研究的領域可更加擴及到戰後華人的移動與轉變,這領域的檔案資料隨時間的解密,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史料可提供不同面向的研究,也寄語代代傳承的研究精神可延續下去。
又一次研討盛會的結束,代表一篇論文又要開始準備,下次那篇論文的精闢程度到那,將取決那股研究的「態度」與「認真」有多少!
看到張存武教授的照片及知道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任弘幾乎全場聆聽,就可知道這場年度盛會的精華在那裏。
張存武教授的研究水準及治學態度已經是各界所稱道,但只要看張存武教授兩個整天完全專注聆聽每一位論文發表人與評論者的內容,就不難知道學術研究的方法是什麼!打個廣告─「態度」。
任副委員長本身已具備歷史研究的學術水準,再加上全球趴趴走去執行僑務的多年實務經驗,仍然是幾乎全場坐定在第一排仔細聆聽每一與會者的發言;事實上,根據學術狗仔隊的觀察,任副委員長全場參與研討會活動的紀錄還不止於這一場,又很輕易地看到─「認真」。
什麼樣的「態度」與「認真」的程度決定做事與研究的水準,兩位與會人士正足以詮釋這場年度盛會的精華,每位論文發表人及評論者,甚至台下聽眾的發言都展示這個領域研究者的內涵。(至於後排那一、兩位拼命閉目點頭稱是的學子,基本上算是從窗外經過的路人甲。)
「海外華人之文化變遷與文物維護」國際學術研討論是2008年12月13及14日(週六~週日)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舉行,主辦單位為:中華民國行政院僑務委員會、海外文教基金會、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及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會議由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所長陳鴻瑜進行大會專題演講「海外華人的變遷與適應」,還有來自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及台灣等18位學者發表論文或報告,涵蓋海外華人研究的不同領域及地域,對於海外華人領域有興趣的一般民眾或學子們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聽到精闢而深入的研究成果。
平常看人家的論文都常有入寶山的感覺,現場聆聽論文發表更是確定自己不會空手而回,從發表者或是說故事地娓娓道來、或是結構清晰論述、或是旁徵博引闡示,都遠勝於自己拿著一篇論文拜讀的效果,更何況還有可當面請益的機會,對於莘莘學子無疑是絕佳學習的機會,恐怕短短兩天研討會下來的功力遠勝於平常在課室中學習效果的倍數還不止,更重要地是資質聰潁或是運氣降臨者的任督兩脈就此打通。
研討會的終了之前,大會執行者也是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的湯熙勇博士也呼籲,海外華人研究的領域可更加擴及到戰後華人的移動與轉變,這領域的檔案資料隨時間的解密,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史料可提供不同面向的研究,也寄語代代傳承的研究精神可延續下去。
又一次研討盛會的結束,代表一篇論文又要開始準備,下次那篇論文的精闢程度到那,將取決那股研究的「態度」與「認真」有多少!
4 則留言:
真的很精彩的盛會!
大師如雲呢~
湯熙勇教授說我們是「第五代」呢!
在此糾正,
湯熙勇教授說我們是「第四代」,
「第五代」我想是十年後的事吧!
那(ㄋㄚ3)是「第四代」!是第三代吧!
根據古鴻廷教授的抗議,他們那一輩的學者都還在研究寫稿,所以又要縮減一代了。
我還是記得湯教授說第五代~下次去中央「研究」院「研究一下這件事」~~~(研究生精神不死!凡事一定要研究!!)
PS要是作業也那麼認真就好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