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義務教學支撐泰北華校】滿樂福懷恩小學李萍秀老師


  李萍秀老師本身也是位基督教傳道者,她在華文學校未領取薪資,完全是義務性教學,而其生活費來自於泰國基督教總會區分會及該教會的奉獻,就這樣默默服務泰北華校。

  滿樂福懷恩小學位在滿樂福村,成立已有20年,目前有幼稚園到小六,一共7個班約180位學生,共有8位老師,一班一位老師之外,另一位是英文老師,學校課程除了華語文之外,就是社會,英文課是一週兩次,上課時間是週一到週五晚上6到8點及週六上午8點到12點。2010年5月剛成立中一班,因為沒有教室可用,所以不到20位的學生就使用教師辦公室當做教室少課。二、三公里外的邦散村耿耿小學算是姐妹校,也由同一所教學支持,剛成立兩年的耿耿小學從幼稚園到小四有100名學生、3位老師,上課時間及課程跟滿樂福懷恩小學一樣,不過沒有英文課程,兩所學校都是要等到中學班成立後才考慮增加數學課程。

  馬來西亞教會曾支持滿樂福懷恩小學5年,學生一學期交50泰銖學費即可,現在學生一學期交100泰銖,升一個年級一學期要多交10泰銖。學校開銷來自於學費之外,教會也捐獻給這所學校,還有經濟能力好的村民、村民也會找些慈善單位來捐獻,村內的政府人民代表也會找些政府資源,就是這樣點點滴滴累積起來學校的開銷;一位老師一個月平均收入為3500泰銖,根本無力維持家計,所以,老師平日都還要找另一份工作維持家計。耿耿小學成立兩年,受到的幫忙不少,臺灣僑委幫忙建造教室,一位臺灣張姓人士允諾一個月12000泰銖的資助,所以從他的名字中取「耿」一字做為學校名稱,也因為如此,耿耿小學的學生一學期只要100泰銖學費即可。

  學生到中學因為附近沒有中學部,所以輟讀華語文的學生很多,李秀萍老師曾自行資助五位較佳的學生去讀中學,一學期五個月的學費要花掉她三個月生活費,所以也略感到吃力。有些學生還繼續升學到皇太后大學中文系,但接著就會往中國大陸去發展,因為有獎學金資助。

  李秀萍老師沒有參加過僑委會每年在泰國的巡迴研習班,因為僑委會每年約七、八月舉行,泰國的暑假是四月份,所以,老師們只能輪流去參加,李秀萍就必須幫忙代課;第一次到臺灣參加教師研習,她覺得有機會可以全天候在華語環境,平常在泰北要用泰語或雲南話跟人溝通,還沒有機會全天聽、說華語。

  五年前左右,泰北很多華文學校受到臺灣僑委會資助,但後來因種種關係及一些誤會,部分華文學校轉向求助中國大陸資助,中國大陸機構也到每所華文學校洽談資助事宜,往往是許多教材送到華文學校,還提供教師薪資及學生獎助金。中國大陸因為說服泰國政府成功,泰國政府要求在公立學校教華語文的老師需要有教師證,一下子造成許多華文老師無法教課,這些華文教師早期都是教正體字與注音符號的老師,空缺出來的華文教師名額便由中國大陸派遣志願者教師補足,開始影響泰國公立學校的華語教學,至於華文教學老師因為學歷或教師證等資格不符合,無法進入公立學校授課。

  滿樂福懷恩小學及耿耿小學要在泰國發展所面臨的困境不少:師資、教室及資金都是問題,發展中學需要可以教物理、數學方面的老師,學校勢必無法負擔這些老師的薪資;資深教師也開始退休,新進年輕教師因為薪資過低而無法久留,造成教學品質下降。教室數量也不夠,雖可以先用茅草蓋頂教室,但長久還是需要穩固教室;中學部的學生學費及未來發展也需要獎助學金,都是要面對的挑戰。(廖賢龍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