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美國加州東灣中文學校吳明宗校長】僑校期待「行政運作平台」建置



照片提供:盈瑩
  
  東灣中文學校成立於1981年夏季。英文名稱為East Bay Chinese School,縮寫為EBCS。該校是由家長們義務興辦、管理和服務的非營利教育機構,聘請高水平的教師授課;學校宗旨是要讓學生們通過中國語文課和文化課的學習,使華裔下一代能夠承傳中華文化,同時幫助非華裔學生們了解中華文化,促進跨文化之間的了解和交流。學生來自華裔和非華裔家庭。從學前班(Preschool)到十二年級,新學年計劃增設成人中文班,本校多年來並任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的常務理事、近年來對推廣主流學區的中文教育與中華文化更是不斷進行。
  
  教師來源有的來自家長,有的來自老師互相推薦面試,在美國經濟不景氣之中,也有老師藉由網站得知中文教師工作機會,在教師群中,專業為教育者占40-60%,但學校也不喜聘用例如在大陸教了35年書的教師,因為可能會不夠了解美國學生的想法與思維,尤其在東灣,學生背景較複雜。

  目前全校學生有三百八十幾人。教師薪水一小時約30-50美元,需看年資與是否深造,如果教師去僑委會進修,學校會給予教師補助,且會增加薪資。而教師評鑑委員會目前因為變動因素多,所以還不能作為增減薪的標準,如:小孩無法做教師評鑑、董事壓力、教師彼此評鑑有爭論、若以明年學生會不會來上課作為評鑑標準也有爭論。而中文助教薪資則一小時為25美元。

  目前加州只有中華會館有自己的校舍,東灣中文學校租用靠近中國城的middle school,但成長太快,教室不夠,目前學校租金只算教室不計次,一年租金為2萬多美元,加上清潔費用,共3萬美元。學校支出最多費用是75%的教師費用。

  美國加州教育局學校會為各級學校評鑑,其中有個Academic Performance Index (API) ,在API 成績中,東灣中文學校這一區屬於inner-city history,多為收入較低者居住,東灣中文學校三年前搬過一次學校,原因在於當時租用的公立學校來了一個新校長,周末必須舉辦Program把API成績拉上來,需重新整修校舍,因此東灣中文學校三年前在距離開學只有三個月的時間裡,找到目前租用的學校簽約,這所學校離中國城近,現在主流學校校長約四十多歲,十分感動中文學校教職員們的理想。

  吳校長2009年11月28日在美國加州辦了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行政人員研習營,這個研習營由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主辦,東灣中文學校承辦,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贊助,每一年都會舉辦,網上有新聞報導。吳校長14歲移民美國,是1.5代移民,移民美國後2008年第一次回台,今年第二次,還沒參加過大陸研習活動。他認為台灣移民比大陸移民早30-40年,所以各方面成熟得多,參與社區事務也早了大陸新移民三十年。

  目前學校大陸籍的老師占了70%,這些大陸籍的老師也提供了中國大陸給予的海外師資培訓訊息,在加州世界日報隔壁的「南海文化中心」,漢辦提供了很多教師培訓講座,有的課程免費,有的要付款25-30美元。另外,中國大陸的僑領曾經去奧克蘭一家私立中文學校,這家中文學校學生不多,僅第二年辦中文課,中國漢辦當時補助這所學校5-10萬美金。

  東灣中文學校由全體家長選出董事會。董事會制訂學校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任命校長、教務主任、家長會長等主要行政人員,以及監督學校的運作。全體董事會成員和行政人員均由家長義工擔任。家長義工組成不同的功能小組,如教務組、財務組、註冊組、文化組、安全組、家長會、等等,管理學校的日常運作。學校致力維持低收費,以期更好地服務東灣地區的低收入家庭。努力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創造同等的學習機會。

  就行政程序上,90%按照法律規章執行,但是權責之間真正執行不可能清楚劃分,因為大家都是義工,目前有13個董事,三年前有9個董事,吳校長另闢董事,因為多人好做事,董事的工作不只有開會的。(法律規定董事最少七人,最多不能超過21人。) 從中選出董事長執行一年,一半的董事奇數年選出,一半偶數年選出,如此一來,舊血換新血,就可以傳承下去,一任兩年,可連續三任,但是校長除外。校長是董事提名,經董事開會通過。另外,家長會是比較奇怪的,三年前因為規定得不清楚有些黑箱的部分,不知家長會是否開會,還有家長會的帳戶分開,僅家長會會長口頭報金額,法條上董事與校長沒有權力干預。另外在舊生註冊單上吳校長曾經寫上「是否願意多捐些錢支持校務」,原先是好意的,但是家長會長看到了頗為不滿。還有是校長權責的部分,五年前的一位廣東籍校長,開學當天教科書突然全換成大陸暨南大學的「中文」,事前沒告訴老師,因而造成反彈,這些是學校應改進之處。

該校籌募學校經費的方式主要為學生的學費,目前皆校長帳目,有赤字,學期在六月結束,但是開支還會進來,估計目前有三千美元赤字,八月會有七千美元赤字,全校約350位學生。赤字原因之一是買太多教科書囤貨,變成了庫存,需要節流;而開源的部分,在八月中會在街會裡擺攤招生,這幾年學生數量從350人,增至380人、420人,預計今年會超過450人,招生辦法是在華文報上登廣告,在去年並參加了商會,以非營利單位擺街,參加商會可以在街會中擺到好的位置,位置好的時候可招生三十個人,位置不好只能招收三個人。

  在學費上,2010年收費380美元,2009年是300美元,學費增加原因是兩節語文課、一節文化課增為三節語文課、一節文化課,但是舊生可減30美元,2011年學校預計是虧損的,將會以前面校長留下來帳戶裡的十幾萬元作為因應。因為該校為聯邦政府501(C) (3)非營利機構,學生只要註冊,學校沒有拒絕學生的權利,因此各式人種、背景的學生都有,目前課種有PK(4-5.5歲)-K 1,2,3,4,5,6,7,8,9,10,11,12年級。另外有個較為特別的「速成班」,招收年齡大一點完全不會中文的學生。目前家裡說廣東話的學生占75%-80% (因為本校離中國城近)。東南亞(越南、馬來西亞)學生占10%。台灣來的學生占5%(台灣學生多住在邊界、較好的區)。5%的學生為黑人、白人或是白人所領養的中國女兒。

  吳校長近幾個聖誕節皆自己扮演聖誕老人,送主流學校老師們禮物,並與主流學校合作烤肉活動,贊助食物如:炒麵、炒飯、春捲,每週一到週五並提供師資、教材給主流學校,所租借的主流學校有三節課Afterschool Program是東灣中文學校的老師負責,另外兩個學區也派老師去Afterschool Program,另外,學校裡也有老師考到正式美國中學教師證照,吳校長認為中文學校不應該只是週六課程,三十年前是因為美國政府無法照顧弱小族群的教育需求,現在美國政府支持、贊成中文教育,吳校長是十分贊同與支持的,未來若是週六的中文學校沒有了,中文教育包含在美國正式課程裡,這正是他所樂見的。

  吳校長發現很多僑校人員花很多時間談教育與e- learning,吳校長希望能請僑委會協助建立「行政運作平台」,這個運作平台希望是end to end,功能有網上報名文化課、註冊、繳費、老師排課…等等,因為許多海外僑校行政沒有統一,如果有好的資訊人員還好,根據吳校長的搜尋,目前只有大陸的San Ramon中文學校有,不過是簡體版的,希望僑委會有中文、英文的行政運作平台供海外僑校使用,以增加海外僑校效能。其實,由於海外僑校是許多家長擔任義工,因此每年八月的第一週,僑校義工們皆努力貼郵票、寄信給家長,吳校長本人也已經自己在網路上購買geyser這套軟體測試中,只希望能夠透過這些工具,增加僑校行政效率。

  提到海外對於台灣或中國的印象,東灣中文學校創校者是台灣人,現在正體、簡體中文其實是大人在爭辯,這讓吳校長想到上次舉辦的國語朗讀比賽,有兩個孩子都說得非常好,一個孩子是大陸來的大陸口音,另一個則是台灣口音,光校內比賽裁判就爭論不休,其實,傷到的是兩個孩子幼小的心靈。只有互相合作發揚中華文化,相信才是海外華人所樂見。美國加州東灣中文學校http://ebchinese.org/(李盈瑩訪談記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