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雪蘭莪加影,面積共8.5英畝的董教及新紀元學院是第一天行程中的參訪機構,是考察馬國華文教育不可錯過的重要機構。
「董總」即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成立於1954年8月22日。會員由各州華校董事聯合會或董教聯合會組成。目前的會員涵蓋全國每一個州,即柔佛、麻六甲、森美蘭、雪蘭莪暨吉隆玻、霹靂、檳城、吉打、玻璃市、吉蘭丹、登嘉樓、彭亨、砂拉越和沙巴。
州董聯會的會員基本上是州內的華文獨中董事會和華文小學董事會。全國各地華人社區通過組織學校董事會,創辦和管理學校。各社區的華校董事會是董總的基層組織,也是當地華教的保姆。長期以來,董總就和教總(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成立於1951年)緊密合作(合稱“董教總”),不遺餘力地捍衛和發展華族母語教育,是推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組織。
新纪元学院成立於1997年,是由董教總教育中心(非营利)有限公司創辦,由全國熱心華文教育的人士集資建設而成的民辦大專學府。它的成立使馬國華社實現從小學、中學至高等完整母語教育體系的夙願得以實現,是繼1980年南洋大學被關閉、1982年申辦獨立大學官司敗訴後,華教的另一個新起點。雖然新紀元學院無法申辦成為被國家教育體制認可的大學,但卻不改讓華族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辦學理念。校方通過與國外其他知名大學合作開設雙聯課程(2+2)的方式,幫助華族子弟考取大學文憑。目前新院共有三個學院,即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藝術學院及理學院,開設科系有中國語言文學系、教育系、輔導與諮商心理學系、美術與設計系、戲劇與影像系、媒體研究系、資訊工藝系等科系。新院與本校為姐妹校,兩校合作簽訂雙聯課程。本校也特於新紀元學院設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暨新紀元學院華文獨中師資培訓中心」,並於2010年5月7日舉行揭牌典禮。
到達董總與新紀元學院時,受到董總署理主席鄒壽漢、常務委員張光明博士、學生事務局主任黃金貴及新紀元學院院長潘永忠博士、行政部主任兼公關與國際事務處主任孔婉瑩小姐等人的熱情接待。董總所播放的介紹短片,是一部馬國華文教育的奮鬥史,訴說的是一個飄洋過海的民族如何在落腳的這一片國土上紮根,夢想著讓母語文化的花朵盛開在赤道的土壤上。事實證明這樣的夢想因著好幾代人在不同崗位上的奉獻與犧牲精神而實現了,使馬來西亞成為大中華圈以外中文(華文)教育發展最為完整的地區。
接著,董總署理主席鄒壽漢先生在致詞的過程中向我們介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發展。他透露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社團組織約有1萬個,當中很多是鄉團。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有今日的根基,就是華社各界集資籌辦、維持的結果。目前馬國有1,291所國民型華文小學、70幾所具華校背景的國民型中學及61所華文獨立中學。根據非正式統計,目前馬來西亞的國民型華文小學中約10%學生是非華裔,當中50%是來自東馬的土著如卡達山族及伊班族 。來自華社的辦校資源得之不易,再加上政府給予的津貼有限,無法將資源完全投注於華族子弟是華小目前面臨的棘手問題。此外,馬國政府有意提高馬來源流小學中華語教學的比重,極有可能會將華小有限的師資調派到馬來小學中。言下之意,在不久的將來,馬國華小華文教育恐因師資缺乏問題受打擊。
另外,鄒壽漢先生也提到華文獨立中學學生的升學情況。他指出,獨中統考文憑受國外各大學的承認,獨中生到國外升學的管道相當多元。1990年代中國開放前,新加坡、台灣等地一直是獨中畢業生再深造的熱門國家。每年,新加坡大學就會向董教總索取獨中統考成績名列前五百名之考生排行榜,作為收生標準。近年來,也開始有一些獨中畢業生選擇到中國深造。
新紀元學院(新院)院長潘永忠先生向我們介紹在董教總旗下新紀元學院不僅為華族子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也扮演著培訓華文獨立中學老師的角色。新紀元大部分的課程是用中、英文同時授課,是全馬獨一無二。潘院長還向我們透露,最近新院所開設的輔導與諮商心理學系(與彰化師範大學合作開辦之境外專班)已得到教育部批准及承認,這是華人民辦之高等教育史上的新突破。
本組王秀惠老師代表參訪團感謝董總及新紀元學院的熱情招待,同時表明此次拜訪除了解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現況,同時也為雙方日後更深厚的學術研究的合作交流建立基礎。潘院長就學術合作的可能性,提出與台師大合作在馬國新院開設境外碩士專班的提議。目前新院已和彰化師範大學、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及浙江大學合作開設境外專班,但尚未和台灣有此合作。本組吳龍雲老師就本校泰國境外專班的實際運作情況與成效,分析在馬國開設境外課程的可能性。王秀惠老師也分析開設境外專班須克服的一些問題,如學生學習壓力問題、師生時間配合問題等。潘院長表示希望能與我校就合辦境外專班之事進行更具體的討論和洽商,盼在往後與我校簽署合作協議。
在雙方交流時段,本組研究生針對馬國當前華教問題提問,包括如何看待非華裔學生報讀華小人數日增、華社資源無法集中分配給華族子弟的問題。鄒先生的回覆表示,造成此現象原因有幾個,包括有些華小所在地華族人口少、友族家長對華小的教育品質有信心或希望孩子掌握華語文。礙於一些不明文規定,華小不得拒收非華族學生,況且也捨不得因學生人數不足而將華小關閉。這個問題目前尚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法。正式的交流活動在雙方互贈紀念品後結束。盼望往後能有更多機會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