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台英視野拓展計畫】「免費、小巧、到處有」的英國小學

圖:小學教室空間彈性運用,地毯讓教室氣氛更溫暖

圖:對於特殊需求的孩童也有特殊的學習設備來因應
當我踏入英國小學(primary school)時,常因小學迷你規模的建築型態而感到疑惑不已,跟台灣的小學規模簡直無法相比,常常只有一棟一兩層樓的建築、一個讓孩子下課可以自由奔跑的大草坪,外加一個小的職員停車場,不只如此,行政人員辦公室竟然與警衛室結合,一邊辦公、一邊登記訪客出入,簡直不可思議。


細問之下,原來英國小學是免費的,又因為政府希望每個人家旁邊都有小學,以提高孩子的就學率,所以到處興建小學,希望讓每戶學齡孩童皆可就近就讀,造成小學的數量非常多,幾乎一區就有兩到三間小學,小學如此密集的結果,造成每校學生數相對減少,因此,英國小學才會採小規模建築,內部設計也依校而異,可以說是「免費、小巧、到處有」,與台灣公立小學相似度較高的建築風格來比較,顯得十分有特色。不只是建築各有特色,連行政流程、課程規劃、課時訂定、校園氣氛等,每校都各自為政,一開始讓我這種只去上幾堂課的「訪客教師」為了每個學校不同的上下課時間及不同的課時,在課堂進度與時間的拿捏上還真是個大挑戰,需要仰賴詳細的教學進度紀錄來追蹤每個班級的學習狀況。

英國小學學制與台灣不同,從Key stage 2的三年級開始到六年級,年齡約在七歲到十一歲,而我則負責教四年級到六年級的孩子,小學學童與中學一樣,華語程度十分平均,都是從零開始,因此在教學上都是從基本的發音及對話開始,課程中間夾雜中華文化及習俗,並分享兩國各方面的相同點與不同點,這些話題常常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及熱烈的討論,並且開學生的眼界。

這一代的孩子,談到對Taiwan的印象,除了少數對世界地理頗有研究的孩童之外,大部分孩子不是一臉茫然,就是把台灣與中國混為一談,有的孩子甚至會將台灣(TAIWAN)與泰國(TAILAND)搞混,幸好跟班的老師們通常會非常踴躍地舉手說:「我小時候的玩具都是台灣製的呢!」再從這個從前製造世界上大部分的玩具的小島嶼開始,進一步用提問討論或是分享照片的方式,帶領大家一起認識台灣。

英國的教育對於特殊需求的孩童也會特別的照顧。除了有閱讀障礙、學習障礙的學生旁邊,會多配一名教學助理在旁協助回答其閱讀或是上課理解的問題,對於在視覺或聽覺上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會以特殊的器材來協助孩童學習,負責特殊學生的教學助理並會特別確認每一節課的教師都事先知道該班上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以上圖的弱視學生為例,因為該學生的視力僅剩一點點,需要以靠眼前的電腦來觀看所有上課的情形,因此,教師會因為該班有弱視學生而盡量以電子白板來進行教學,避免該學生感受到孤立無法學習的窘況。在這個部分,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英校對學生的用心,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合適的環境中學習、成長、茁壯。

最特別的是,我曾教過一個閱讀障礙的學生,據說學習進度因為其閱讀障礙而遭受許多困難,但他的學習卻在華語課裡突飛猛進,不靠任何的書寫文字的閱讀,僅靠頭腦的記憶,將每一節課的內容備的滾瓜爛熟,並且獲得了該班優秀學生的榮譽。

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也有一班小學生在上完第一課「打招呼」後,自動自發呼朋引伴跑到中國餐館裡,向餐館裡的中國人用華語打招呼,並且獲得餐館夥計的良好回應。相信這班小學生不只在學校學到了語言,也學到了跨文化的尊重。

身為一個華語教師,學生學習時的笑容,就是教師最大的成就。(98級王琳)

沒有留言: